第489章 旧制弊端

  孙乾稍稍想了一下,也就明白了。

  随县城下一战,关羽、张飞尽显英雄本色,如果不马上脱身,待刘表反应过来,完全可以强行把他们扣下,他们也就去不成益州了。

  刘表此时还真没想到关羽、张飞二人对荆州的重要性。

  在他看来,猛将乃莽夫尔。

  何况他荆州缺少猛将吗?

  他荆州有襄阳和襄随谷地之险,更能随时撤到大江南岸,只要有水师便足矣。

  别看孙策已率兵占据了江夏,可江夏既无人口,又无粮草,马上他就能够派兵收复江夏。

  此后,无非是要多守随县和新息渡口两个易守难攻之处。

  在荆州江南四郡的支持下,他完全可以在襄阳、随县和新息渡口布置重兵。

  即便青州成公子确实是逆贼,他举荆州与护民军相抗,又何足惧哉?

  现在的关键问题是,搞清楚成公子推行的“君主立宪制”,以此来判断成公子到底何意,才能有下一步的决定。

  要搞清楚“君主立宪制”,自然要请传旨之人,也就是荀谌过来,为他们详细解说。

  要知道,“君主立宪制”虽然还是保留了帝制,可明显大幅度削弱了皇帝的权限。

  如此天大之事,凭什么以成公子一言而定?

  涉及到皇权,起码要与皇室宗亲商议一下吧?起码要与朝堂之上的三公九卿商议一下吧?

  以成公子进京的时间和宣布一年后推行“君主立宪制”来看,这些商议明显都不存在。

  尽管内阁中有皇室宗亲(刘虞、刘岱)、九卿(郭全、卢植)、州郡(贾琮、黄琬)的各方代表,可刘表完全不相信朝堂之上没有反对意见。

  刘表可以肯定,推行“君主立宪制”,必然是成公子一言而定。

  如果这一新制对皇室有好处还罢,若是没有好处,他刘表也不是没有主见之人。

  哪怕刘备把青州说出一朵花来,新农体系毕竟还是侵犯了士族的利益。

  就凭他与荆州士族之间的友好,只要他愿意,完全可以联络荆州士族举义旗,反成公子。

  当然,朝中三公九卿给他的信,曹操以曹嵩名义给他的信,汝南袁氏、许氏和沛国丁氏给他的信,目前他还没有公开。

  这些来信代表什么?

  自然是代表天下世家大族都不赞同成公子的新制,都要与成公子对着干。

  可见,“反蔡联盟”的势力一点也不小。

  如果再加上横亘东南的大江天堑,以及益州的山河之险,完全有实力与成公子分庭抗礼。

  谁说龙椅只能由刘氏嫡亲血脉来坐?

  自己与刘焉身上流的难道不是刘氏血脉?

  如果这不算嫡亲血脉,那汉宣帝刘洵、汉武帝刘秀又怎么算?

  所以,此时此刻,刘表已经起了歪心思。

  根据史册的记载,历史上的刘表性格特征有七:

  才华出众:属于后汉时期清流派的代表人物。

  见解独特:十七岁时,就向自己的尊师,当时的南阳太守王畅提出:

  奢不僭上,俭不逼下,盖中庸之道,是故蘧伯玉耻独为君子。

  充分表明了他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。

  积极进取:不效仿清流派隐居山林的作派,而是积极投身仕途。

  从容镇定:面对荆州混乱的局面,团结荆州世家大族,颁布一系列措施,不到一年时间,便稳定了荆州,且有蒸蒸日上之势。

  擅用人才:无论是本地人才,还是外地来荆州的人才,刘表都是礼贤下士、求才若渴、

  优柔寡断:在自己接班人的问题上,优柔寡断,为家族悲剧埋下祸根。

  逐渐消极:在荆州形势一片大好之后,且在荆州拥有重兵,他却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政策,不参与北方诸侯之间的争斗。

  可见,刘表虽然此时起了一点歪心思,但他骨子里的“清流派”思维,早晚要起到主导作用。

  果然,在荀谌为荆州人士讲解了“君主立宪制”之后,哪怕荀谌承认自己只是一知半解,并没有深入研究,可刘表之前起的那点歪心思,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。

  荀谌是怎么解释的?

  很简单,荀谌问大家一个问题:血脉传承的帝制,有哪些弊端。

  见众人答不上来之后,荀谌便说了蔡成总结的血脉传承的几大弊端。

  首先自然是“争位乱国”。

  自周以来,争位之事屡见不鲜。

  而因争位而弱国、亡国的例子,数不胜数。

  一旦开始争位,后宫、外戚、宦官、士族、皇室五大权势集团,均会参与进来,亦会把天下搅得民不聊生。

  而之所以要争皇位,就是因为一旦上位,便唯我独尊,对朝堂之臣、朝野之官以及天下万民,皆有生杀予夺之权。

  而在君主立宪制之下,皇权被大幅度削弱,哪怕皇室中人,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