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何仪来投

的主战武器则是插在战车最后边的两支长度两丈的长戟。

  战车前面两人是御手,手持盾牌与一支长度6尺的短戟,堪称攻防一体。

  这样的战车共建造了12辆。

  不是杨平造不起,而是他现在一车配两匹战马,他也就只有那20多匹战马。

  不过杨平估计,仅凭他这12辆战车,在平原地带作战可以轻松碾压100名骑兵。

  车轮滚滚向前,势不可挡!

  接受检阅的近卫旅士兵一个个昂首挺胸,神色肃穆地向战车上的杨平行注目礼,一声声“忠诚”从一个个大队级的方阵里呼出。

  杨平以手捶胸还礼。

  当战车驶过最后一个方队后,两匹战马掉头,开始缓缓加速,最后疾驰着向县衙门口跑去。

  战车上的杨平意气风发,生出了“大丈夫当如是”的感慨。

  随后就是各支部队的分列式,他们以大队为单位,列着战斗队形,高唱着《护民军团行军曲》,踏着鼓点,由东向西依次通过县衙大门口,“忠诚”之声不绝于耳。

  看着近卫旅大出风头,教导旅的众军官们一个个暗暗咬牙,准备狠狠操练手下的部队,争取在五天后,换装完毕的检阅中好好露一次脸,杀一杀近卫旅的威风。

  对于这种良性竞争,杨平是根本不会管的。

  阅兵结束后,杨平就回到了县衙内他的住处,开始缓缓地向泛着金光的金属壳里,填装黑色颗粒状物体。

  当将最后一个金属壳填装完毕,装上引线,盖上防潮帽后,杨平才深深地出了一口气。

  看着自己床边的4个大箱子——每个箱子里装着5个小箱子,每一个小箱子里面是4×5=20枚半斤装药量的手雷。

  四箱子整整400枚手雷,还有自己床边放置的这16枚散装手雷,这416枚手雷就是杨平忙活了五六天得出的成果。

  因为手雷这玩意儿在三国时代就是无敌的存在,杨平也不放心把它放置到别处,只能堆积在自己的卧室里。

  可以说,他每时每刻都在与死神共舞——要是不小心点燃一个,不能说他会尸骨无存,就以杨平的预估,整个临颍县衙可能都会被夷为废墟。

  收好手雷的杨平准备出去散散步,放松一下这几天紧张的心情。

  只是刚出县衙,就有亲卫来报:“何副旅长回来了!”

  杨平一听是何冬回来了,也不散步了,快步走回县衙。

  在县衙大堂里,杨平不仅见到了何冬,还见到了一个意料之中的人——黄巾军渠帅何仪。

  何仪为什么会出现在临颍县?这要从何冬回到汝南说起:

  何冬于2月18日清晨带队出发,用两天时间,在2月19日夜,回到了汝南何仪的大营。

  见到何仪,分叙亲情后,叔侄两人有一段对话:

  何冬问道:“叔父可有一统天下之志?”

  何仪自嘲着摇头。

  何冬又问:“叔父可有割据一方之志?”

  何仪想了想,自己有那个心,但是没那个本事,于是不甘的摇头。

  何冬再问道:“叔父可有投效一方诸侯,得荣华富贵之心?”

  这次,何仪点头,开口问道:“侄儿所问,必有其意,可直言。你我叔侄,无需如此大费周章。”

  何冬这才开门见山地说道:“叔父,当今天下分裂,诸侯并起,各方势力下场搏杀。

  时至今日,最强者为河北袁绍、兖州曹操、淮南袁术、荆州刘表、益州刘璋。

  然,上述诸人,皆是世家豪强也。我等黄巾军残部,投效任何一家,都免不了鸟尽弓藏、兔死狗烹之结局。

  前时,侄儿奉命至临颍城传令,又与护民军团都督杨平共守临颍城十余日。

  观其人,志存高远,才能非凡,又待人以诚,心存仁德,实乃明主也。”

  说着,何冬对着何仪跪地道,“侄儿此来,欲劝说叔父率部加入护民军团。唐突之处,请叔父海涵。”

  何仪扶起何冬,随后问及其在临颍城守城时的所见所闻。

  何冬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从杨平进到临颍城后整顿城防、安排兵力,以及随后对城内居民的安置,

  再到面对曹昂劝降时的表现,特别是二月初十和2月11日两日曹军攻城时杨平的应对。

  重点提及2月11日那天守城时,杨平使用了“神仙手段”轰天雷,炸死了曹军第一猛将典韦,又震退了攻城的曹军,使曹军士气大跌,无心再次攻城。

  以及随后2月16日派出小股精兵夜袭曹军大营,致使曹军大营炸营;同日,出兵歼灭颍河南岸曹军精锐甲兵300,并攻破郑家、陈家两个坞堡。

  特别是杨平2月13日,在县衙前开的那场大会,以及杨平用近乎“点石成金”的办法制造武器、甲具……

  事无巨细,悉数给何仪讲述了一遍。

  最后总结道:“叔父,侄儿观察杨平此人,乃是光明坦荡之人。

  且不论其志气、才能,单论其心性,就做不出鸟尽弓藏、兔死狗烹之事。

  此时其实力尚

上一页下一页